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组织架构 -> 正文

训练学教研室

发布日期:2021-05-06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教研室成立于1987年4月,是本院的重点教研室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中为数不多且建制相对独立的专门性教学研究实体之一。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运动训练学教研室形成了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优秀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楚天学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公布的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教材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成员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团队。同时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教师也成为教育部体育硕士类学位研究生《运动训练学导论》教材编写组成员、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精品课程《运动训练学》课程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全国运动训练专业在线课程负责人等优秀代表。

目前运动训练学教研室该教研室目前在编教师7人,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为:获博士学位6人,获硕士学位1人,其中博士后进修3人。

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承担全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本、专科生所有运动训练学科的课程教学,目前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运动训练学》《竞技参赛学》《运动选材学》《体能训练论与方法》等,同时在课程建设历史上还相继开设了《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身体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科研方法学》《竞技运动理论》《运动训练方法学》《运动训练过程控制》《运动训练计划》《教育实习指导》《身体功能训练实操》(与拳跆教研室共建)《教育实习指导》等多门课程。教研室核心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运动选材理论与方法研究等。该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在读3人),培养硕士研究生超过一百五十人。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成立伊始,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成为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颇具影响的教学研究实体。该室的核心学科《运动训练学》是武汉体育学院的重点学科,199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作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学科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科,2008年9月正式开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2018年运动训练学教研室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的全国运动训练专业在线教材与课程项目,并获得《运动训练学》项目的成功立项。《运动训练学》课程既是全国运动训练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总局科教司此批专业建设课程的核心课程。本项目能在众多竞争中成功获批,也体现了本教研室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目前运动训练学教研室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主持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成果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优秀成果奖等、湖北省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指导教师各1项;获湖北省科技创新中青年团队1项;主持国家队奥运攻关及科技服务项目10项;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或参编的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

与此同时,以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教师为核心和负责人建成有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武汉体院“大数据研究中心”和“青少年训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安排和有关省市体育局的邀请下,该室教师先后多次赴上海、北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山东、河南等省、市、自治区体工队讲学,并相继为国家男女排球队、女子篮球队、男女赛艇、男女皮划艇、男女射箭、男女蹼泳、男子散打、男子摔跤等运动队进行攻关服务或讲授训练理论;同时多次参与在漳州、郴州、南宁、重庆、秦皇岛等国家训练基地进行集训的国内六个项目的甲级运动队的集训工作。该室教师通过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也丰富了实践能力;不仅扩展了研究空间,也改善了研究条件。另外,该室教师为力争站在世界运动训练学研究工作的前沿,曾10余人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做短期进修或讲学。

伦敦奥运周期及里约奥运周期期间,教研室胡亦海教授、钟亚平教授、余银副教授、高平副教授等,先后服务于国家拳击队、国家跆拳道队、国家皮划艇队、国家激流回旋队、国家篮球队,分别担任副领队、体能教练、科技服务负责人等职务,为国家队奥运备战提供训练及科技支持。同时,也有一批优秀研究生、博士生被输送入国家队,参与国家队奥运备战的科技服务工作。

上一条: 教学办

下一条: 拳跆教研室

联系我们: 武汉体育学院小球馆四楼      电话:027 - 87190562      邮编:430079

Copyright © 2005-2017 版权所有: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鄂ICP备05003325号-9